截至9月底,前海注冊港資公司已達3912家。上半年,注冊港企增加值占比35.7%;今年前9個月,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外資分別占比93.9%、90.5%。匯豐、港交所、恒生、嘉里、港鐵、金銀業貿
連續3年實現經濟總量倍增——這是發展速度;
每平方公里產出達到33億元,預計今年這個數字將突破40億元——這是經濟密度;
2015年4月以來累計推出17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全國首創達35項——這是改革力度……
深圳前海,這片從灘涂上發展起來的土地,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區域之一,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微縮版的深圳”。
前海,“濃縮的都是精華”
對于“前海”二字,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有個頗為生動的解讀:“前,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深港合作的前哨;海,就是創新創業的藍海。”
這片占地僅28.2平方公里、“站在小區樓上就能看見香港”的地方,承載了改革開放試驗田的諸多功能。和前海同志交流,他們會津津樂道于前海的“七區、一窗口、一基地、一樞紐、一支點”的戰略定位,七區指深港合作區、自貿試驗區、保稅港區、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深港人才特區、現代服務業示范區、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一窗口指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一基地指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一樞紐指國際性樞紐港;一支點指“一帶一路”戰略支點。
簡單說來,就是要充分利用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當好內地與香港、中國與世界的一個“焊點”,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當好“試水者”“探路者”。
和改革開放之初的深圳非常相似,幾年前的前海,還只是“一張白紙”。短短幾年,這里的天際線,和對面的香港,已經看不出明顯差別了。
不妨來梳理一下前海的發展簡史:
2009年,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十二次會議上,深圳與香港簽訂了關于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的意向書,前海開發正式提出;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
2011年3月,前海開發開放正式納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2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明確提出了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體系;
2014年12月3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前海蛇口納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
2015年4月21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4月27日,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正式掛牌運作。
在國內大大小小的開發區中,前海的資歷恐怕是最淺的之一。而現在,前海是個什么樣呢?

截至今年9月底,前海已有超過4萬家企業實現開業運作。2015年,
前海注冊公司實現增加值1019.05億元,實現稅收174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前海實現稅收收入207.96億元,同比增長60.3%。預計前三季度,前海片區合同利用外資417.16億美元,同比增長200.0%,占深圳市的83.3%;實際利用外資27.75億美元,同比增長49.8%,占深圳市的53.3%。
世界500強在
前海設立公司的有170家,內地上市公司在前海設立公司的有483家,納稅過千萬企業達211家。“高大上”的前海,“濃縮的都是精華”。
改革,前海的“天然基因”
前海,全稱是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自貿試驗區,就是要為中國試驗自貿制度。”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說。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沿制開放”。“以前講得比較多的是沿海開放、沿江開放、沿邊開放,新一輪開放更多的則是‘沿制開放’,就是說,我們要從制度的跟隨者、制度的接受者逐步變為制度的制定者。因此,新一輪的開放其實質就是改革。”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提法,而前海在“沿制開放”中當仁不讓地走在了前面。在已經推出的170項制度創新成果中,50項被納入廣東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14項在全省復制推廣,14項在全市復制推廣。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研究成果顯示,前海蛇口片區在制度創新方面與上海自貿區同屬第一方陣,在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等綜合評價中位居全國榜首。
前海管理局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定機構。“我們的身份很特別,不是公務員,而是法定機構工作人員。”前海管理局的同志笑言。成立法定機構,其目的就是要把政府強大的行政動員能力和市場的活力結合起來。這與前海的戰略定位相得益彰。
在前海,我們得到一份長長的改革清單,一條條都是干貨,其中不少全國首創:
商事制度領域,推出“一門式”政務服務平臺,開放“企業專屬網頁”,實現“一枚公章對外”,146項審批事項跨部門“一口受理”,131項審批事項集中由自貿區管委會負責辦理;
貿易監管領域,建立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外資注冊從20個工作日壓縮到3個工作日。制定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創新、簡短版“負面清單”、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3個試點方案,初步探索形成國際經貿規則談判的基層實踐經驗;
事中事后監管領域,率先推出“企業畫像”,實現對片區7.4萬家企業的信用查詢功能,成為以大數據為支撐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首個成功范例;
體制機制創新領域,與招商局成立合資公司,“地方政府+央企”合作開發自貿區邁出堅實步伐……
今年4月,也就是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掛牌一周年之際,片區管委會專門編輯了一本“40項改革創新優秀實踐案例”,這些案例,涉及投資貿易便利化的有13項,粵港深度合作的5項,業務創新的16項,事中事后監管的6項。
“這里,每一天都有改革的故事發生。前海,因改革而生;改革,是前海的天然基因。”深圳市政府黨組成員、前海管理局局長杜鵬說。
聯動,深港的未來所系
一見面,王壽群就拿出一本書,書名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政策與投資沿線若干國家案例分析》。這本書,是王壽群與國內幾位學者一起合作主編的。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本書“與大形勢貼得很緊”。
王壽群是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律師。這家律師事務所,是深港服務業合作的一項重要成果,是中國第一家內地與香港合作聯營的事務所。
香港的優勢在服務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而這恰恰是內地的短板。把前海打造成深港服務業合作的樣板區、示范區,不僅能夠推動內地服務業發展,也能支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對于這一點,前海人認識非常清醒。
圍繞深港合作,前海有個“萬千百十”目標:到2020年,聚集1萬家
港資企業注冊前海,讓10萬港人在前海創新創業;港企規模超過1000億元;孵化超過100家港資創新型企業;形成10個港企聚集基地。
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內,幾十塊屏幕上滾動著國際大宗商品的實時價格。“和倫敦金屬交易所里面是一樣的。”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笑著說。他是港交所歷史上第一位擔任這一職務的非香港本土人士,也是一位鉆井工人出身的資深銀行家。
2012年,港交所收購了具有140年歷史的倫敦金屬交易所。“港交所將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模式移植至前海,幫助中國大宗商品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樹立大宗商品中國基準價格。”李小加說。
截至9月底,
前海注冊港資公司已達3912家。上半年,注冊港企增加值占比35.7%;今年前9個月,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外資分別占比93.9%、90.5%。匯豐、港交所、恒生、嘉里、港鐵、金銀業貿易場等香港優質企業加快入駐,71家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落戶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

前海管理局駐港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有個明顯的感覺,這幾年,前海在香港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帶著自己的創意和產品來前海落地。“這既為香港的年輕人拓展了發展空間,也加深了兩地青年的交流合作。”
“經常有香港的年輕人跟我抱怨香港空間太小,我就會建議他們來深圳、來前海看看。香港與前海距離這么近,過了一道淺淺的海灣,就是一片無限廣闊的天地。”香港青年聯會主席吳杰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