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不起浪,前海擴區前幾年早已傳得沸沸揚揚,如今這重磅利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終于落地
9月6日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文件明確了前海未來發展目標、“擴區”的實施范圍,以及關于“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和“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的具體實施內容。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大家翹首以盼的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擴容后的前海合作區面積,是原來的8倍

就在9月5號,新華社播發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文,將珠海橫琴島欽點為粵澳深度合作區,剛給完橫琴大禮包后,接著又給了廣東另一個自貿區深圳前海一個超級利好
關鍵問題來了,為啥要對前海擴容?這個答案,其實可以從發布的這份《方案》中找到答案
在《方案》中,管理層明確提出:
開發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下簡稱前海合作區)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具有重要意義。為推動前海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制定本方案
發布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是為了促進澳門更好地融入內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同時利用好澳門的資源優勢,為內地科技創新賦能。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目的同樣在于此,是為了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利用好香港的金融與窗口優勢,為深圳的科技創新賦能,最終帶動中國的科技創新
所不同的是,橫琴是粵澳共同管理,且澳門占據主導權。而前海仍是深圳管理,只不過,在前海這個地方,賦予了更大的開放權力
比如,在《方案》中提到,在不危害國家安全、風險可控前提下,在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框架內,支持前海合作區對港澳擴大服務領域開放。
這個開放,包括敏感的金融業。《方案》明確提到,將全面提升“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的功能。
要知道,此前我們的金融、通信等領域一直偏向保守,并未全面開放,只是在個別地方劃定了一些區域,試點開放
而這次前海,不是一般程度上的金融開放,而是要做金融開放的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
這兩點,均符合中央對深圳的城市定位。深圳首先是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本質,就是作為國家一切經濟政策的試驗田。同時,深圳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要起到示范作用
如此,深圳的金融力量,將變得更強。目前,深圳的金融實力,在內地僅次于上海、北京
同時,在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深化前海合作區內地與港澳律師事務所合伙聯營機制改革,支持鼓勵外國和港澳律師事務所在前海合作區設立代表機構。支持前海法院探索擴大涉外商事案件受案范圍,支持香港法律專家在前海法院出庭提供法律查明協助,保護進行跨境商業投資的企業與個人的合法權益。
在支持前海合作區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方面,也明確提出充分利用香港全面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服務,支持前海合作區企業走出去。
幾乎所有的支持,都帶上了香港。由此可見,這份《方案》對于前海、對于深圳是利好(深圳的地位已經非常高,現在前海的地位也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香港更是利好
這對于此前一些關于香港要衰弱的論斷,可以休矣了
正如上面說到的,管理層對前海擴容,一方面是要提升前海和深圳的地位,讓這里成為內地對外開放的窗口示范區
另一方面則是要促進香港全面融入內地發展、融入大灣區發展大戰略。因為香港太重要了
香港與內地是兩種制度,這決定了香港無可取代的地位,它的功能,就是內地與世界連接的窗口
盡管香港的經濟已經被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超越,港交所的成交量也無法與上交所、深交所相比,而且資金總量也被上海、北京超越,被深圳逼近
但香港這個內地與世界中轉站的功能,沒有哪座城市可以取代
要知道,目前海外對內地投資超過65%是通過香港進行的,中國內地對海外的投資,接近60%也是通過香港進行的。
正因如此,香港融入內地的發展,無比重要
在方案兩個階段目標中,強調“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強調“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創新策源能力、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充分凸顯中央對前海的厚望與重托,所以未來前海未來會更具備想象
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展現眼前。《方案》明確了新的前海合作區實施范圍,以現有前海合作區為基礎,進一步擴展至南側毗鄰的蛇口及大小南山、北側毗鄰的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機場及周邊地區、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等片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到 120.56 平方公里,為原來面積的8倍

從擴區后的版圖可以看到,發展空間大幅增加,所擴區域集中連片,從而釋放出巨大規模效應、乘數效應,縱深意味非同尋常
空間擴大后,前海合作區擁有更好的生態條件和交通條件。
生態方面,這里山海資源豐富,涵蓋大小南山、68公里海岸線、27條入海河道、4處紅樹林濕地、3個島嶼。
交通方面,海陸空鐵齊備,擁有1個國際機場、2個鐵路站、7個港口碼頭、5個對外開放口岸、1條城際、7條軌道交通線、4條高快速路和1條跨境通道。
土地空間更大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硬件更足了。
擴區后,前海合作區將堅持“三個優化”,推進開發開放。一是優化產業空間的布局,堅持1/3的新出讓產業用地面向港資港企出讓,為香港企業提供發展空間;二是優化重點平臺的布局,加快規劃建設前海深港國際服務城、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等“兩城六區一園一場六鎮雙港”;三是優化重點項目的布局,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落地。
對新區域,前海有關方案明確提出“統一規劃”要求,會同有關部門加緊編制新一輪總體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力爭形成以總體發展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支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最大程度上發揮前海多要素疊加效應。
“創”出新天地,“擴”出大未來。長期以來,前海一直將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建設推向深入,擴區后前海有了更大空間與港澳共建優質生活圈。前海將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基礎設施高效聯通,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全面交往、廣泛交流、深度交融,率先在民生領域深度融通方面做好示范,圍繞“宜居、樞紐、韌性、智慧”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綜合承載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富有活力競爭力的國際一流灣區新中心。
改革不停頓。前海將在改革創新上實現新突破。
深化改革,首先表現在《方案》對前海未來的定位上,其一就是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
如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方案》具體提到了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及創新合作區治理模式四大方面,并設計和規劃了明確的“線路圖”和“施工圖”。
具體來說,在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上,《方案》提到,要建立健全聯通港澳、接軌國際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機制體制,要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根據有關要求,按程序將前海合作區既有相關支持政策(企業所得稅政策除外)覆蓋到《方案》明確的全部區域。
相關舉措已有例可循。5月27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延續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支持將前海合作區企業
《企業所得稅》延期到2025年,即原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繼續
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而且,新發布的優惠目錄新增了法律、會計、稅務、人力資源等香港優勢產業的“商務服務業”門類,原有的“信息服務業”則增加了區塊鏈、AR和VR、人工智能、智能穿戴等行業風口和前沿產業。
更重要的是,根據該《通知》,符合條件的企業,
注冊前海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占總比“60%以上”,即可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相比之前的“70%以上”門檻更低,更有利于企業發展“服務業+制造業”“服務業+科技”等混業經營模式,為更加豐富的現代服務業提供發展沃土。
查閱國家對前海的規劃和政策發現,《方案》對前海科技發展體制機制進行了首次系統性安排。包括要大力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國家版權創新發展基地等。目前,前海落戶市級以上部門認定的各類創新載體27家,并擁有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斑馬星球等一批面向港澳團隊的創業載體。未來,前海將在已有的科技發展基礎上,打造出具有粵港澳特色的科技創新高地。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更大。《方案》提出,構建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生態體系,推動知識產權維護援助、金融服務、海外風險防控等體制機制創新,建設國家版權創新發展基地。據此,前海將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措施保護知識產權,打造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建設國際知識產權合作平臺,設立涉外專利特區,吸引國際知產權在前海落地轉化;推進前海國家版權創新發展基地建設,依托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技術試點數字版權登記技術標準創新,降低數字版權維權成本、提升數字版權保護率。
在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方面,《方案》強調,作為營商環境建設的先行者,前海要注重國際規則銜接,著力打造信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試點,在全國率先制定《信用服務業分類標準》,打造“信用+”服務實體經濟新模式,建設全國首個信用經濟試驗區。有了全球營商環境第一梯隊的香港來引領,前海營商環境建設給我們更多期待。
實際上,前海在信用建設方面早已闊步前行。如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出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信用服務綜合改革若干措施》等頂層設計文件;搭建前海公共信用平臺,匯集70多個政府部門與市場機構、涉及17萬余家企業的超過1500萬條信用數據;構建“前海企業信用畫像”,對自貿片區企業按照信用風險等級劃分了A、B、C、D四個等級。
在創新合作區治理模式方面,前海將優化法定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支持在前海合作區工作、居留的港澳和外籍人士參與前海合作區治理,探索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和外籍人士擔任前海合作區內法定機構職務。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去年的公務員考試中,首次招錄港澳籍公務員5個崗位,吸引了數百名港澳籍人士報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的核心引擎,《方案》也強調了前海要加大港澳和外籍人士參與前海治理力度,今后探索與港澳政府部門、法定機構常態化互派人員掛職交流成為可能。

開放不止步。《方案》明確,前海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依托香港”是前海的重要使命,發展深港現代服務業是前海重要的產業定位。《方案》提出,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支持前海在CEPA框架內對港澳擴大服務領域開放。支持前海在服務業職業資格、服務標準等領域深化與港澳規則對接。未來,港澳建筑、稅務等許多領域的專業人士,只需備案就可以在前海執業。在前海合作區引進港澳及國際知名大學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有助于提供國際一流的教育服務,解除港人子女教育后顧之憂。推動對接港澳游艇出入境、活動監管、人員貨物通關等開放措施,將更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游艇旅游自由港建設。
近年來,前海在深港金融合作、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方案》要求,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國家金融業在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功能,支持國家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在前海合作區落地實施,在與香港金融市場互通互聯等領域先行先試。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機構開展跨境投資業務,進一步提升深港金融市場一體化水平。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依法合規開展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將助力深港要素流動更加便捷。

據此,前海可以從多個方面發力,做好金融業的對外開放。以深港金融合作為主線,高標準建設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全面提升與香港金融合作水平,支持香港融入國家金融改革開放格局,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原則,培育發展前海金融業態;以監管科技應用為保障,提升風險防范化解能力。
作為國內唯一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示范區,前海一直探索與港澳法律事務的開放合作。《方案》要求,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支持前海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規則銜接。這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前海要“聯動香港打造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的定位一脈相承。兩個中心的定位意義重大,前海將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夯實兩個中心的建設。
《方案》提出,完善前海合作區內使用香港法律和選用香港作為仲裁地解決民商事案件的機制。這為當事人解決民商事案件提供了更多選擇,有利于吸引港人到前海投資興業,推動香港仲裁和法律從業人員落戶。目前,深圳國際仲裁院正在爭取與國際知名仲裁機構合作設立“國際投資聯合仲裁中心”,提升前海仲裁的國際影響力。
根據《方案》,前海合作區內地與港澳律師事務所合伙聯營機制改革將得到深化。目前,在全國15家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中,有6家落戶前海。隨著《方案》出臺,將吸引更多香港律師事務所到前海開展合伙聯營。前海將探索擴大聯營律師事務所執業范圍,加快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建設。
《方案》提出,支持前海法院擴大涉外商事案件受案范圍,支持香港法律專家在前海法院出庭提供法律查明協助,保護進行跨境商業投資的企業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建設將進一步夯實。
前海“面向世界”,積極打造“一帶一路”重要門戶樞紐,努力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先行示范。目前,前海牽頭發起設立包括境外11個特殊經濟區在內的自由貿易創新聯盟,支持在27個國家和地區布局68個港口,累計向17個“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投資,4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前海設立企業493家。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與日俱增,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方案》提出,支持前海進一步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健全投資保險、政策性擔保、涉外法律服務等海外投資保障機制;加強與國際港口和自由貿易園區合作,建設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支持在前海合作區以市場化方式發起成立國際性經濟、科技、標準、人才等組織在前海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建設國際組織聚集區。依托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推動會展與科技、產業、旅游、消費的融合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系列會展品牌,積極承辦主場外交活動。接下來,前海將認真落實《方案》要求,打造國際化宜居、宜業環境,吸引更多國際組織落戶前海,推動深圳加快建成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擴區后,前海合作區面積擴大8倍,產業空間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產業生態由此變得更加豐富,“身板”會更加結實。
此前,前海合作區大力發展金融業、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其他專業服務業。擴區后,前海合作區將搶抓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機遇,結合新擴展區域資源要素,積極拓展深港產業合作發展領域,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前海合作區將在高新科技、海洋科技、航空物流、會展業以及先進制造等方面大有可為,從而大大提升前海合作區的發展能級。
地處珠江口東岸,前海合作區位于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黃金發展軸上,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潛力巨大。《方案》特別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健康醫療、科技金融、智慧城市、物聯網、能源新材料等港澳優勢領域,大力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科技合作管理體制,促進港澳和內地創新鏈對接聯通,推動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

顯然,借助港澳優勢產業,以及南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和寶安制造業的優勢,前海合作區在科技創新以及先進制造方面,有著更多可能性。
高端智能裝備、海工裝備等海洋科技產業,迎來更好發展機遇。目前,海洋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前海合作區內,既有中集集團這樣的海運集裝箱、海工裝備等領域的世界級產業巨頭,也有從事游艇研發生產的中小企業。隨著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加速,航運中心建設和航運要素加速聚集。在條件成熟后設立海洋基金,助推涉海龍頭企業、海洋科研院所等在深圳和前海落戶。加快建設現代海洋服務業集聚區,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前海正當時。擴區后,前海合作區整合了深圳西部68公里的海岸線,覆蓋空港海洋新城、蛇口國際海洋城、大鏟灣碼頭、孖洲島修造船基地等海洋產業集聚區,可以在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廣視野上,規劃引領大灣區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借助《方案》利好,深圳將聯合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工程中心等共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合作開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污染防治、深海資源勘探開發和海洋防災減災等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服務。同時,推進西部海洋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培育壯大海洋新興和前沿產業,打造全球新興產業策源地和國際海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擴區對會展業的撬動,不言而喻。作為占地面積超過160萬平方米的超級“巨無霸”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自啟用以來,吸引眾多高端展會落地,成為大灣區最具吸引力的會展中心之一。全部建成后,室內展覽總面積將達50萬平方米,將成為全球最大展館。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入香港全球一流的會展管理模式和平臺資源,帶動國際會務、旅游業、酒店業等相關產業勃興,助力打造空港海洋新城,成為珠江口東岸一顆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擴區后,蛇口港、赤灣港等深圳西部港區,大鏟灣港,以及寶安國際機場涵蓋其中。雖受疫情影響,作為大灣區重要的空港門戶,寶安國際機場的國際地位仍然不斷攀升,吸引順豐、聯邦快遞等國際巨頭進駐,2020年客、貨吞吐量雙雙躍居全國第三;深圳西部港區發展迅猛,2020年國際航線達156條之多,全年完成進出口集裝箱1111萬標箱。擴區后,前海合作區港口、航空貨物吞吐能力,以及物流產業空間,將會全面提升,海港、空港之間的互動合作變得更加便捷,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物流業全面發展。
隨著《方案》實施,擴區后的前海,具備了空港樞紐、海港樞紐、會展商務、現代服務等國際灣區核心發展要素。一幅美好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持之以恒、一以貫之,前海深港合作區的明天必然更美好